建所60周年有感
封錫盛 李一平
四十年前,1979年蔣新松提出了“工業機器人示教再現機械手和水下機器人”的研究課題。1986年,中國第一臺遙控水下機器人——“海人一號”誕生,基于這支研究團隊“海洋機器人研究部”于1988年正式成立,從此,我們有了習慣上的稱謂:“海人”。三十年來與國家改革開放同行的“海人”,不負時代使命,用豐碩的業績向建所六十周年獻禮。
今天的“海人”已經是個大家族 ,三個研究室近三百人的大團隊,不僅國內規模最大也是全球最大的海洋機器人專業研究機構?!昂H恕毖兄频暮Q髾C器人囊括了全球的主要類型,面向海洋科學、海洋安全、海洋工程和深海資源四大領域的國家重大需求,先后開發了遙控、自主、水面和混合四大類型、八大譜系海洋機器人,包括“潛龍”、“海翼”、“探索”、“海極/海斗”、“防救”、“長航程”和“載人潛水器控制系統”等,全面進軍了海洋機器人的各個研究領域。以深、遠兩個維度為發展方向,從近海到遠洋,從海面到深淵,“海人”的足跡踏進了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馬里亞納海溝。
30年時間里“海人”人跨越三大步,自上世紀80年代起步打基礎,90年代跟蹤學為主,新世紀創新靠自主。
多年來“海人”在水下機器人領域創造了十多項國內第一,大多數研究課題在國內均具有開拓性和引領性。眾多科研成果接近或達到了與國際相齊水平,有的項目技術指標已居世界頂級行列。
“海人”取得的驕人成績賴于多種成因,不斷發展和積淀形成的“海人”文化是重要因素,基于這種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生態圈,包括:前沿技術探索、應用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攻關、設計、研發、試驗、評價、產品開發、標準制定、應用與服務、成果轉化、教學與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與知識傳播?!昂H恕币呀洿蛟炝艘黄瑢儆谧约旱奶斓?。
一、40年結緣海洋,熔鑄“海人”原動力,“海人文化”顯生機
大海胸襟寬廣,包容奔放;大海奔騰咆哮,氣勢磅礴,有無窮的力量,這些源于大海中每一滴水、每一片浪花的凝聚。大海錘煉著“海人”隊伍的每個人,培育了探索的勇氣、創新的精神和蓄積了攀登科學高峰的動力,造就了特有的“海人文化”。文化的力量是思想、精神與信仰的力量,一個科研集體的文化力量更多地體現為凝聚力和創造力?!昂H宋幕卑?b>崇尚集體力量的精神;不斷探索科學前沿的勇氣和決心;虛心學習不斷進取的態度;大協作的襟懷和苦干實干腳踏實地的作風,這些體現了“海人”團隊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學術思想、信仰和道德取向。
1、 依靠團隊集體力量從事大型工程科學研究是團隊長期以來堅持的做法和特色
它源于蔣新松倡導的團隊作戰思想并為后繼領導者堅持和發揚。大型綜合性項目參研人員眾多且裝備研制周期長,“海人一號”、“探索者”號以及“長航程”等項目的研制工作都有數十名乃至百名科研人員參與其中,但是,研究工作的特點決定了工作量不平衡,難度不一,每個人施展才能的空間和貢獻權重相差巨大,這要求全體成員具有責任心、基于共同理念顧全大局和樂于奉獻,蔣先生為此團隊精神自豪,曾形象地將沈陽自動化所與其他研究單位進行比較,他說:一對一單打對方能贏,二對二雙打可能平手,三對三我方勝算的幾率大。這是源自于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的文化,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年輕時接受的時代教育使他們容易接受這種文化和理念,新時代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變化仍被年輕人認可和傳承是難能可貴的新精神高度??恐@種精神“海人”團隊在并非優勢地域連創佳績,走在國內同行的前列。
2、 勇于探索不斷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
“海人”團隊對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各類先進海洋機器人幾乎都進行過探索研究。所開展的研究課題絕大多數在國內具有開拓性,一些重大項目如:遙控水下機器人;自主水下機器人;輕型水下機器人;海底行走機器人;長航程水下機器人;6000米水下機器人;萬米水下機器人等均屬國內第一。國內制造唯一能參與國際競標并提供海上服務的中型水下機器人,國內唯一大批量生產的海洋機器人,皆出自于“海人”團隊。2016年-2017年我所研制的“海斗”號七次潛到馬里亞納海溝溝底,創造了10767米和10888米的記錄,世界上僅有美、日兩國有類似記錄。深度是體現海洋科學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海人”上一代科研人員給出的記錄是6000米,年輕人幾乎將這一數據翻了一番。
眾多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獎勵、受到權威部門表彰和贏得媒體廣泛贊譽。在很長時間內引領國內該領域的發展,肩負起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責任。
3、 虛心學習的態度
向國內、外一切先進思想、理念和技術學習是“海人”團隊的求實態度,與世界先進水平對比,團隊認識到前面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縮短這段路程明智的選擇是虛心向別人學習,三次重大國際合作是這種學習態度的例證,80年代中期自美國引進中型潛水器瑞康Ⅳ,90年代初與俄羅斯合作研制6000米自主水下機器人以及與意大利合作研制海纜埋設機,這些國際合作使團隊的研究水平從摸索探索階段提升到相對成熟階段。外方先進的科研機制,科研人員嚴密、嚴謹的作風,嚴肅認真的態度,素質和修養都使“海人”人受益匪淺,成為海人文化形成的要素和外因。
4、“五湖四?!贝髤f作
海洋機器人雖然起步于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但它是國家需求和也是科技界共同責任,發展海洋機器人事業是國家行為,大協作是不二選擇?!拔搴暮!笔鞘Y先生及其繼任者踐行的理念,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單位曾是我們多年一路同行的戰略合作伙伴,新世紀里這個名單已經大大加長。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項目聘請外單位的專家作總師是沒有先例的,國內各界朋友及所內兄弟單位的關心和支持,無疑都是“海人”團隊成長的重要的資源,也是海洋機器人事業不斷走強的哲理。
5、 優良作風代代傳承
藍色的大海并不總是平靜、美麗和浪漫,它更多展現的是咆哮的臉,海上試驗艱辛且充滿風險,船上生活枯燥、乏味、暈船,面對這種艱苦條件,為了海洋機器人科學研究的進展,近些年每年都有數批科研人員、幾千人天在海上度過,‘我們擁有用青春和生命挑戰深海的深潛英雄;暈倒甲板躺著指揮作業的硬漢;夜以繼日連續攻關的青年小組;帶著無人照顧老人參加海試的好男兒;勇探高緯度冰區和深海冷泉區的80后;有人剛剛喜得千金,也有人出發前剛剛完婚,還有的人在海上生病,吐出了膽汁’,這是節錄幾位主任上報材料中的一小段,是今天年輕人風貌的一個側面。
翻開歷史,1985年,南海,中午驕陽似火,頭頂烈日,身下甲板能烤熟雞蛋。一位老同志獨自盤坐在甲板上一圈一圈的精心維護臍帶電纜為的是不誤下午的試驗。一臺設備需要有人下到海面布放,可是大鯊魚就在稍遠處游來蕩去時而躍出水面,一位老同志推開準備下海的年輕人說:我來吧,我比你年紀大,無后顧之憂。1997年,在波濤洶涌的太平洋上,回收人員在激烈顛簸的小舢板上,時而被舉上浪尖時而被推向波谷,落差兩三米有時高達5米,還要面對頭頂上幾十公斤重上下翻飛的吊鉤,完成掛鉤作業是有風險的甚至危險,面對這種作業回收人員沒有半點兒遲疑。這樣的事例多不勝數。令人高興的是“海人”人的優秀的品質,一代一代的傳承至今天。更令人欣喜的是新一代“海人”人崛起,他們中的骨干正在挑大梁,擔大責,用激情和青春甚至生命續寫歷史。
今天,一些“海人”人已經離開崗位,甚至故去,他們的貢獻和功績值得緬懷,當然,也不應忘記所內、外各方各界人士的關愛和幫助?!昂H恕钡臍v史不長但也豐滿,一篇小文難以盡訴,所慶之機僅此表示對他們的敬意。
二、新時代、新使命,打造海洋文化升級版
30年后“海人”將從“而立”邁入“花甲”之年,與共和國百年同慶華誕,這將是一段非凡的歷史時期,為那時“海人”畫像有點難,但是黨和國家確定的兩個百年的目標是明確的,正如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原創性成果重大突破。倡導創新文化。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一員“海人”應面向世界、志向更高遠,敢為世界先。為國家海洋科技的發展提供創新思想和原創技術,這是當代“海人”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海人”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和科研生態,但是,對照黨和國家的要求仍任重而道遠,這要求“海人”更加尊重科學規律,保持定力;戒除浮躁,心無旁騖,靠時日積累原始創新;漸進式研究更多的轉向變革性研究;加強基礎理論、前瞻技術和儲備技術研究,將創新作為“海人”文化的核心主題,打造國際知名的研究機構,“海人”將以創新升級版迎接共和國百年華誕。
卅載佳績可賀,
創新文化當歌。
海人故事多多,
新篇正在直播。
文后所附照片為1985年中國第一臺水下機器人結束大連海試后合影,共30人,除5位領導者,2位上海交大教師,余為我所科研人員,遺憾的是其中5位已經離世。
1985年12月中國第一臺水下機器人“海人一號”在大連完成海試全體人員合影
作者簡介:
封錫盛,男, 1941年12月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總工程師。
李一平,女,1963年3月出生。1985年9月至今在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學習和工作,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