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盛夏,國科大記者團走進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一探這個著名的“中國機器人搖籃”。曾經,有人認為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不需要發展機器人;如今,機器人作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已經迎來了產業的春天。無論遇到寒冬還是暖春,沈陽自動化所始終不忘初心,堅守機器人、智能制造、光電信息技術等對國家人民有用的研究方向,走在站在服務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潮頭之上。
“做事業,就要站在潮頭浪尖”——這是現任所長于海斌的人生體悟,也是沈陽自動化所的精神寫照。
2000年,來到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第七年,于海斌被任命為所長助理。這位36歲正值壯年的科學家,剛剛獲得中科院優秀青年稱號、“盈科”優秀青年學者獎,被授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別人眼里,正是一步步穩扎穩打,年輕有為、意氣風發的時節。
但他心里仍有困惑:“在此之前,我的科研工作多是沿著已有方向在做改進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總覺得還不夠深刻,不夠有科學價值,很難起到引領作用?!蹦嵌诬P躇歲月里,他也曾因為對跨越式創新的勇氣不足,而放棄過一些研究方向,其中不乏多年后展現出戰略引領態勢的新方向?!跋肫疬@些,也會有點兒后悔?!彼f,“我在這些經歷中逐漸認識到,科研人不光要有踏實的作風、深厚的積淀,更要有開闊的眼界、超越的勇氣——要敢于站在潮頭浪尖?!?nbsp;
如今的于海斌,已經是沈陽自動化所所長。他的每一個決定,不再只關乎自己的事業發展,更關乎整個研究所的大局方向?!罢驹诔鳖^浪尖”,是他自己的人生體悟,也是沈陽自動化所的精神寫照。
學風:走在適合我們的方向上
來到沈陽自動化所之前,于海斌曾在高校任職多年。他很快發現,研究所有著明顯區別于大學的風格。
“要我總結這里的特色,大概就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吧?!庇诤1笳f。
“求實”“創新”是沈陽自動化始終堅持的優良傳統,也是研究所的精神所在。數十年間,這個研究所在自動化科學與工程領域不斷探索,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作為中國“機器人的搖籃”,在機器人事業發展歷史上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
面對科研成果轉化這個世界級難題,沈陽自動化所迎難而上,“天宮”對接、“蛟龍”入海、“海斗”探淵、類生命機器人重新定義醫療康復、自動化生產線解放危險工種、智能制造技術實現萬物互聯……在這里,許多科研成果的轉化顯得自然而然,如同順流而下,江河入海。
“沈陽自動化所一代代人做研究,都奔著一個‘實’字,幾乎已經成了骨子里的本能?!庇诤1笳f。
第一任所長蔣新松,圍繞國民經濟重大需求,面向科技發展的前沿方向,對整個研究所的發展進行了戰略布局,也奠定了我國機器人技術發展的基石,被譽為“中國機器人之父”;第二任所長王天然,銳意發展機器人與先進制造技術,建成“知識創新工程”先進制造創新基地,創辦了新松機器人自動化公司,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工業機器人技術的產業化;第三任所長王越超,堅持機器人技術基礎研究與應用發展,領導建成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把機器人技術研究與應用帶上一個新的臺階;作為第四任所長的于海斌,乘著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的東風,領導建設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取得了新一代智能機器人、譜系化智能海洋裝備、工業物聯網、制造互聯解決方案等一大批創新成果,終結了相關領域國外壟斷的局面。一代代沈陽自動化所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實現了中國機器人發展史上的若干重大突破……
20多年前,沈陽自動化所最早在國內提出研發核安全遙控操作機器人,當時受環境所限,應用銜接并不順暢,但由于積累了相關核心技術,如今國內一半以上的遙控反恐防暴機器人由沈陽自動化所研制……
電力巡檢機器人立項之初,國內至少有3家團隊各自攻關,最終只有沈陽自動化所的產品能在現實環境中發揮作用……
“求實”“創新”的精神,就像基因一樣,流淌在沈陽自動化所人的血脈里。
這個傳統,也滲透進研究所對學生的培養風格中。在沈陽自動化所學習實踐的國科大學生,誰不得在實驗室中學以致用,在實驗現場反復求證?又有哪一篇文章不是對實踐和需求的升華?有哪一項專利不是來源于腳踏實地?
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以論文產出為主要表征的科技評價體系中,沈陽自動化所顯得有點不適應。相應地,畢業生手里原本沉甸甸的簡歷,也因為少了幾分SCI影響因子,而顯得有些失色。
近年來,隨著科技成果轉化的呼聲日益高漲,“破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措施逐漸落地,沈陽自動化所面臨的大環境日益友好,他們的價值也日益得到主流的認可。而理論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卓越、實踐經驗豐富的沈陽自動化所畢業生,乘著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的時代東風,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
但所里的領導班子很清醒,“破四唯”絕不意味著論文無用,更不是淺嘗輒止的好借口。過去,沈陽自動化所在科研上注重整體系統,對局部機理的挖掘相對薄弱。為此,他們著力加強工程科技的基礎研究,在科學機理的探究上加強縱深。漸漸地,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都上來了。
“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科研布局的最終目標,是堅持走出滿足國家需求、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庇诤1笳f。
師心:致力于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成材
作為一所之長,于海斌是科研者、管理者,也是教育者。但跟許多同行不同,比起闡述研究所對研究生的培養之道,他更愛強調研究生對研究所的助推之力。
與中科院其他研究所相比,沈陽自動化所的博士生教育起步較晚。直到1997年,這里才開設了第一批博士點。這一年,是于海斌在沈陽自動化所的第四年。他親眼見證了在此之前,研究所在基礎研究推進上的艱難吃力;也直觀地感受到博士生的到來,給科研工作帶來的巨大助力。
“學生是我們所寶貴的創新生力軍?!泵恳荒甑漠厴I典禮上,于海斌都會對學生們講起這些事。不怕他們驕傲,只怕他們不知道自己有多重要。研究所與研究生相互成就——研究所既是承載學生、托舉學生的“水”,也是學生用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推動著勇往直前的“舟”。
相比其他研究所或高校,沈陽自動化所對學生的寶貴,體會尤其深切。除了博士點姍姍來遲之外,命運還給他們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2000年時,沈陽自動化所從為學生的利益考慮出發,決定暫停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先把所里的基礎設施和環境條件提高上來,再增加招生名額。
然而,在此之后,國家對研究生招生規模實行了宏觀調控。正默默致力于“筑巢引鳳”的沈陽自動化所發現,雖然他們的“巢”越搭越好,但“鳳”的數量不允許再增加了。
在這一遺留問題影響下,沈陽自動化所的研究生數量在整個中科院內一直處于一個較低水平。研究生的這種稀缺性,讓沈陽自動化所從領導到老師,都把學生當成“金餑餑”,傾盡一切努力悉心培養。從2015年到2019年,所里有4名學生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鑒于全中科院每年只有50人能獲得院長特別獎,這個成績可以說是殊為可貴。近年來,還屢有學生獲得中科院優秀博士論文榮譽,或在頂尖國際學術會議上斬獲優秀論文獎。沈陽自動化所畢業的學生,走出校門即可勝任用人單位的工作,受到華為、阿里巴巴等高科技或互聯網公司的廣泛青睞。
苗雖疏,育更精。在暫時無法爭取到更多招生指標的限制條件下,沈陽自動化所把最大的希望,寄予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成材、成功上。
聚力:不讓人才變成木桶的最短板
“即便如此,學生數量上的欠缺,仍然是沈陽自動化所這只‘木桶’的最短板,嚴重制約著我們服務社會、奉獻國家的能力發展?!庇诤1笳f。
他們一直心心念念著補短板。
2018年年底,沈陽自動化所牽頭承辦的中國科學院大學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學院正式揭牌。沈陽市人民政府全力支持他們育人辦學,不僅簽署了共建協議,還投資建設學院的基礎設施。
機器人學院初期規劃占地面積150畝,終期規劃占地總面積約300畝。在這里,嶄新的教學樓、實驗樓、體育場、生活區即將拔地而起,等待著同學們“拎包入駐”。
“我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條件,馬上就會大有改觀了?!庇诤1笮Φ?,這是他近來最欣慰的事情之一。
就像每一個地處東北的科研機構一樣,沈陽自動化所同樣面臨著人才“難引進、易流失”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培養的可用之材便顯得尤為珍貴。
為了留住更多國科大優秀畢業生,沈陽自動化所創立了獨特的“提前留所”機制——那些已經展現出優秀特質和發展潛能的博士生,可以在博士二到三年級時自愿與研究所簽訂提前留所協議。提前留所的博士生可以享受相當于職工的經濟待遇,等到正式入職后,這段時間也可以折算為工作年限。
“通過這種策略,我們成功爭取了許多優秀博士生。與其他研究所相比,沈陽自動化所的博士生留所比例明顯較高?!庇诤1笳f,“目前擔任所長助理的曾鵬、劉連慶等優秀人才,都是經由這一途徑留所的優秀代表?!?nbsp;
這些留所發展的年輕人,沒有辜負當初研究所寄予的一片厚望。目前,在他們中已經誕生了1名“杰青”、兩名“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名“萬人計劃”拔尖人才。沈陽自動化所也會繼續以一片師者之心,為他們鋪路開道。
于海斌的學生孫蘭香,也是一名提前留所的優秀博士研究生,如今已是沈陽自動化所研究員。早在2015年,她所領導的團隊就實現了我國鋼水成分在線檢測零的突破,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40噸級鋼包的鋼水成分在線檢測。然而接下來的幾年,沒有企業敢給這樣一項還在成長中的技術投資?!懊髅骺吹搅耸锕?,太陽卻一直躲著不升起?!睂O蘭香感嘆,經費不足的壓力、默默無聞的成績、不被普遍看好的現實,讓她多次懷疑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這段艱難時光里,于海斌給了她鼓勵:“如果你認為這件事有50%的把握,你就要按100%的努力去做,這樣你最終就真的能做成?!比缃?,孫蘭香帶領的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技術(LIBS)研究團隊已經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也贏得了知名度。沈陽自動化所寬容的科研環境、堅定的支持力度、友善的人際氛圍,還有于海斌等師長同事的關懷幫助,都讓她一直感懷在心。
所魂:做事業就要站在浪尖潮頭
放眼當今世界,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的熱潮席卷而來,方興未艾。已經在機器人領域深耕數十年的沈陽自動化所,仿佛老樹迎來新風,綻放出更加絢麗的繁花。
在2014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機器人稱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將這股熱潮推向了一個更高的浪頭。
這是機遇,仿佛多年來積攢的一身功夫,突然成了風靡天下、萬人憧憬的神技,先手優勢、厚積薄發,都是行走武林的巨大財富;這也是挑戰,就像一片平靜而略顯低調的田野上,一夜春雨,萌出無數新筍,熱鬧喧騰之余,競爭壓力也陡然上升。
“當年我們早起先行,面對的是一片藍海,也趕上了不少紅利。如今大潮澎湃,我們就成了大浪里的一顆小水滴?!庇诤1笳f,“我們有個平常心,就是不管浪大浪小,這滴水都要占好自己的位置?!?nbsp;
從2014年起,于海斌帶領下的沈陽自動化所領導班子經過戰略思考,推進了一項重要工作:以習近平總書記“四個率先”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布局新一代智能機器人、泛在信息化智能制造、海洋空間特種機器人等重大戰略研究方向,建設中國科學院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
這項舉措,延續了沈陽自動化所提前落子、先行布局的一貫作風。這家歷史悠久的老牌研究所,曾經為開啟中國機器人的歷史序幕走出關鍵一步,曾在不被理解的處境中開創多個超前領域,直到時代證明他們的先見之明。如今,他們再次搶占先機,立身于潮頭之上。
“做事業就是要站在浪尖潮頭。躲在浪底下的人,連喘氣都不容易?!庇诤1蟾锌?。
回想年輕時放棄某些研究方向的遺憾,他說:“科研之路本就困難重重,技術應用研究的道路上,更有許許多多的現實問題。如果沒有前瞻性的眼光,沒有對大方向的把握,沒有對所做之事的信念,是很容易在困難面前縮頭卻步的?!?nbsp;
于海斌自己的研究領域,是“網絡化控制系統”。沈陽自動化所決定發展這個領域之初,相關研究在國際上也處于摸索階段,在國內也尚未得到共識?!斑@也能算重要的工作嗎?”“這項技術能用在什么地方呢?”——質疑聲中,于海斌等沈陽自動化所人不再動搖、毅然上路。如今,他們已經積聚起100多人的大團隊,不僅能與國外團隊同臺競爭,還能率先提出國際標準。
而今已過天命之年的于海斌,品嘗過放棄的遺憾,也體會到了堅持的價值。他常對學生講,年輕時不要執著于一時得失,也不要總盯著眼下的利益,一步步走下去,堅持提升自己的社會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在當前的輿論環境下,這么說話有點兒風險。君不見,網絡上盛傳著那句流行語:“只談夢想不談錢,就是耍流氓?!?nbsp;
但于海斌自認有這么說的底氣,無論是沈陽自動化所的風雨歷程,還是他自己的人生經歷,都在為這些話做著最好的注腳。(《國科大》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