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8月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863”計劃自動化領域首席科學家、從1980至1994年任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14年,一生中為國家的自動化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任所長后,蔣新松從國外機器人的發展和中國的國情出發,研究我們的對策,提出選擇水下機器人作為我國發展機器人的“突破口”和攻堅目標。1979年11月,“智能機器人在海洋中的應用”這一課題,得到了中科院職能部門的初步認同。他組織隊伍協同攻關,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于1985年12月作為中國第一臺水下機器人樣機獲首航成功。這一“突破口”的選擇具有歷史意義,為我國機器人研究與應用做出了開創性的成就。在此基礎上,本著“在研究的基礎上引進,在引進的基礎上提高研究的起點”的原則,在國家“七五”攻關計劃的支持下,大膽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成功地開發出系列的水下機器人產品,用于我國海上石油開發,解決了國家急需,,并出口國外。建成了國內唯一能提供水下機器人系列化產品的生產基地。 由于他在自動化領域的遠見卓識,他被選定為863(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自動化領域專家委員會第一任首席科學家。作為首席科學家,他組織起了全國的機器人研究隊伍。為了國家利益和對科學事業的追求,他向國家科委立下軍令狀,把原規劃到2010年的水下6000米機器人研制目標,提前到本世紀內完成。潛深6000米的無纜水下機器人,于1995年8月順利地完成了太平洋深海性能試驗,1997年5月在南太平洋成功地完成了海底探測任務。使中國擁有了海底勘測的技術手段,支持了由聯合國準予的,15萬平方公里的深水海域海底的探測任務,為祖國贏得了榮譽,把我國的水下機器人技術推向了當今世界一流水平。 他的另一個成功之作是卓有成效的組織了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攻關。 他還不斷開辟我國機器人的研制及應用新領域,他創建了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科學院機器人學開放實驗室,成為國內唯一的機器人技術轉化基地,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和對外開放的學術交流基地。為實現工業機器人產業化,提出“兩頭在內、中間在外”的現代產業模式,開創了中國機器人產業化的新里程,現在,焊接機器人等產品已在國內大量企業中得以使用。